《731》定档才2天,恶心的一幕又上演,人民日报和央视下场撑腰!
谁也没想到,在人人高喊影视寒冬的时候,今年的暑期档电影却异军突起,给了大家一个惊喜。
谁也没想到,在人人高喊影视寒冬的时候,今年的暑期档电影却异军突起,给了大家一个惊喜。
电影《南京照相馆》因电影中血腥的画面,引起网友的热议。很多人本来想带孩子感受历史的沉重,唤起爱国之心。
8 月的南京影院有点特别。下午三点的场,观众席里既有白发老人带着老花镜,也有父母牵着红领巾的孩子。当片尾今昔对比的南京街景亮起,全场掌声雷动,有个穿校服的男孩抹着眼泪说:"原来中华门城墙里藏着这么多故事。"
据统计,截至当前时间点,2025年暑期档(覆盖6月至8月)的电影总票房(含预售)已经超越了67亿元大关。在这其中,抗战题材影片《南京照相馆》表现尤为抢眼,持续占据票房榜首,累计票房已突破13亿元,稳居年度票房榜第四位。
纵观被禁言“大V”的相关博文,不仅阴阳怪气,而且话术一致。比如将批判法西斯主义污蔑为“反日”“宣扬仇恨”,比如讽刺踊跃观影的国人“暑假没钱去日本玩”等等。这些论调恶意满满,看似毫无逻辑,其实目的明确,就是将爱国题材电影以及民众朴素的家国情怀狭隘化、标签化、污名
凭借其深厚的历史背景、生动感人的角色群像以及强烈的情感共鸣,电影《南京照相馆》已然成为全民瞩目的现象级作品。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为故事背景,这部抗战题材影片自点映以来就凭借卓越口碑赢得了广泛关注。在7月25日正式公映后,更是引发了观众们的热烈追捧,成为今年暑
电影《731》定档9月18日上映。臭名昭著的日寇731部队,在我国东北犯下灭绝人性的滔天罪行;“九一八”事变同样是刻在中国人心口上的一道伤疤,日本从此对东北人民开始长达14年的奴役和殖民统治。在9月18日公映《731》,特殊档期赋予了影片更深刻的历史意义,是以
电影《戏台》上映12天,票房来到3.4亿,说实话这个成绩已经很不错了,但比起《长安的荔枝》和《南京照相馆》,也只能算是中规中矩,可对于导演陈佩斯来讲,这可不是中规中矩四个字能说得过去的。
当《戏台》票房艰难突破3亿时,陈佩斯团队尚未及举杯,便被三部现象级影片逼入墙角。
投资者提问:最近热映的南京照相馆是我们主出品,那后面浪浪山小妖怪,罗小黑战记,感觉也会火爆,请问最近超预期票房会否带来超预期收益?然后后面还有陆续那些优秀电影储备?特别在国庆档和春节档准备上映的电影有么?
电影《南京照相馆》正在热映,截至目前观影人数已超4500万。影片全国路演于8月4日在无锡收官,总监制傅若清分享观众热评,一句“走出影院看到的繁荣景象就是电影最大的彩蛋”打动人心,作为电影人更要敬畏观众、敬畏市场,扎根于生活去创作;主创解读影片细节及角色的情感与
8 月 4 日,上海某电视台女主持人的一段言论在网络炸了锅。她疑暗讽《731》和《南京照相馆》,说:“一部好的战争片,最终是为了让大家珍惜和平,祈求和平,而不是煽动情绪掀起仇恨,为下一场战争做准备。”
截至8月3日,《南京照相馆》上映十天票房突破13.36亿元。在这个特殊的纪念年份里,用最朴素的叙事触动了千万观众的心弦。当00后观众在影院泣不成声,当"南京照相馆原型"登上热搜,我们看到了历史记忆最健康的传承方式——不是灌输,而是唤醒。这部聚焦普通人在战火中守
影片全国路演于近日在无锡收官,总监制傅若清分享观众热评,一句“走出影院看到的繁荣景象就是电影最大的彩蛋”打动人心,作为电影人更要敬畏观众、敬畏市场,扎根于生活去创作。
2025年暑期档电影市场再度迎来热潮,据灯塔专业版最新数据显示,截至8月3日晚21时28分,该档期(覆盖6月至8月)的总票房(含预售)已成功跨越70亿大关。这一佳绩不仅彰显了观众对于电影的热情,也反映了今年暑期档影片的高质量与吸引力。
截至2025年8月5日中午12:00,电影《南京照相馆》上映12天累计票房突破16亿,单日最高票房占比超60%,猫眼预测总票房已飙升至37.52亿,机构预估有望冲击40亿大关。
上映12天,狂揽票房近17亿,超10万观众打出8.6高分,《南京照相馆》赢麻了!
电影《南京照相馆》以南京大屠杀这一沉重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故事以刘昊然饰演的邮差阿昌为主线展开。1937年南京沦陷,阿昌未能随邮政局逃离南京,被一位只会拍照却不会洗印的日本摄影师误认成照相馆学徒。而真正的照相馆主人老金一家四
影片全国路演于近日在无锡收官,总监制傅若清分享观众热评,一句“走出影院看到的繁荣景象就是电影最大的彩蛋”打动人心,作为电影人更要敬畏观众、敬畏市场,扎根于生活去创作。
今年暑期档最令人动容的电影莫过于《南京照相馆》,一群普通人在南京沦陷期间冒死守护日军暴行证据的故事让无数观众泪洒影院。来自海城的独臂“演员”刘思言有幸参演了这部电影。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在银幕上续写着抗战精神的刘思言说:“我们不是在演戏,我们是在替历史发声。”